第一部分:别再欺骗自己了
**精益分析思维指提出正确的问题,并重点关注那项可达成期望结果的关键指标**
# 第一部分:别再欺骗自己了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介绍为什么你要依靠数据才能取得成功。这部分涉及一些基本的分析概念,比如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虚荣指标、相关性、同期群、细分、先见性指标。我们还将分析被数据牵着鼻子走的风险,甚至还会略微介绍一下你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 第1章:我们都在说谎
1. **最小可行化产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指足以向市场传达你所主张的价值的最小化产品。和常规产品不同,MVP更侧重于对未知市场的勘测,用最小的代价来验证你的商业可行性。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做一个图片分享网站,那么作为产品原型,MVP仅仅包含最基础的功能,形态或许就是一个提交图片的按钮以及图片的展示。借助MVP,经过一系列实践,产品的设计思路将被一次次整改,最终完成正式版的开发。(微信最早也只有最核心的聊天功能)
2. **MVP的目的**
更快的接触客户按照常规的开发方式,从调研、到设计、到开发再到推向市场,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很难有人会保证成功率。
但当换一种方式,以MVP进行小样调研,快速进入市场、接触客户并得到反馈。透过反馈不断修改原型,并进行不断地的迭代开发,极大减少了试错成本。
**数据分析启示:**
有时,增长来自于自己未曾想到的方面:
(1)在你认为找到了值得一试的想法
(2)思考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快速完成测试
(3)然后事先为成功下定义,并明确如果直觉准确的话下一步要如何走。
**书外知识:**
产品经理都知道做产品不可能把全部因素都考虑好再去行动,而是应该先做简单的原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断去适应用户和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改进。那么问题来了,**怎么验证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以下是UX设计软件负责人Christopher Bank提供的**十五个建议**,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硅谷创业家 Eric Rise 在其著作 《精益创业》 一书中提出了“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开发产品时先做出一个简单的原型——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然后通过测试并收集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不断修正产品,最终适应市场的需求。
1. **用户访谈**
在创业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定理,只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假设。而验证各种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就是与真实的用户进行沟通,向用户解释你的产品能解决他的什么需求,然后询问他们对于你产品不同部分的重要性是如何排序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再对产品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访谈应该着眼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受访者推销产品。
2. **登陆页**
登陆页是访客或潜在用户了解你产品的门户,是介绍产品特性的一次营销机会,也是在实战中验证 MVP 的绝佳时刻,你可以藉此了解产品到底能不能达到市场的预期。
很多网站的登陆页都只是要求用户填写 email,但是实际上登陆页还可以有更多的拓展,例如增加一个单独的页面来显示价目表,向访客展示可选的价格套餐。用户的点击不仅显示了他们对于产品的兴趣,还展现了什么样的定价策略更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为了达到期望的效果,登陆页需要在合适的时机给消费者展现合适的内容。同时,为了准确了解用户的行为,开发者也应该区分利用 Google Analytics, KISSmetrics 或 CrazyEgg 等工具统计分析用户的行为。
3. **A/B测试**
当你不确定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注册率和转化率时,可以尝试 A/B 测试。开发两版页面,然后将这两个页面以随机的方式同时推送给所有浏览用户,然后通过 Optimizely, Unbounce 或 Google Analytics 等分析工具,了解用户对于不同版本的反馈。
4. **投放广告**
这一点可能和传统的观点相悖,但实际上,投放广告是验证市场对于产品反应的有效方法。你可以通过 Google 和 Facebook 等平台将广告投放给特定的人群,看看访客对于你的早期产品有何反馈,看看到底哪些功能最吸引他们。你可以通过网站监测工具收集点击率、转化率数据,并与 A/B 测试结合起来。但是请注意,搜索广告位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为 MVP 投放广告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市场对产品的态度,不要一味地追求曝光量,用户对于产品真实的反馈才是无价的。
5. **筹款**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等众筹网站为创业者测试 MVP 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创业者可以发起众筹,然后根据人们的支持判断人们对于产品的态度。此外,众筹还可以帮助创业者接触到一群对于你的产品十分有兴趣的早期用户,他们的口口相传以及持续的意见反馈对于产品的成功至关重要。
Kickstarter 上已经有了许多成功范例,比如电子纸手表Pebble和游戏主机提供商Ouya。他们在产品开发出来之前就筹得了上百万美元,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当然,如果想在众筹网站上收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有说服力的文字介绍,高质量的产品介绍视频以及充满诱惑力的回报。
6. **产品介绍视频**
如果说一张好的产品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的话,那么一段高质量介绍视频的价值则不可估量。最著名的例子就是 Dropbox 验证 MVP 时所发布的视频了。这段视频介绍了 Dropbox 的各项功能,注册用户一夜之间从 5000 暴增到 75000,当时的Dropbox 甚至连实际的产品都还没有。当你开发的产品解决的是一个用户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问题时,你很难接触到目标消费群体Dropbox 的介绍视频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假如 Dropbox 在介绍时只是说“无缝的文件同步软件”,绝对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视频让潜在消费者充分了解到这款产品将如何帮到他们,最终触发消费者付费的意愿。
7. **碎片化的MVP**
所谓碎片化的 MVP 是指利用现成的工具和服务做产品的功能演示,而不要完全自己开发。在团购网站 Groupon 的早期,创始人们使用了 WordPress,Apple Mail 和 AppleScript 等工具,将网站收到的订单手动生成 PDF 发给用户。自己花时间和金钱搭建各种基础设施,远不如利用现成的服务和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开发者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8. **SaaS & PaaS**
在产品开发的初期,不要在服务器方面投入太多,可以利用的工具太多了,比如:AWS, Heroku, MongoDB, Facebook Connect, Chargify, Mixpanel, Mailchimp, Google Forms, LiveChat, WordPress, Drupal 等等。利用这些服务和平台能够加快你的开发过程,尽快将你的 MVP 推向市场。设计和开发框架也能够有效地节约时间和金钱,可选择的范围很大,比如 Twitter Bootstrap, ZURB Foundation, Ruby on Rails, Django, bootstrap.js, Node.js 等。这些框架或目录提供大量文档,能够帮助你很快的搭建起 MVP,推向市场。此外,很多开发者所面临的浏览器兼容性、移动端界面设计、代码优化等问题也能够轻松解决。你需要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开发产品。
9. **博客**
通过博客可以很容易的在目标群体中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双向的交流可以在 MVP 开发过程中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
此外,博客也可以作为你产品的早期原型,《精益创业》的作者 Eric Ries 就是先在博客上与读者有了一定的交流,后来才开始写作。通过博客可以了解受众的观点,并刺激他们将来买书的欲望。
10. **虚构的MVP**
在产品的早期,除了制作视频和搭建代码框架,你还可以利用虚构的 MVP,在产品开发出来之前人工模拟真实的产品或服务,让消费者感觉他们在体验真实的产品,但是实际上产品背后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
鞋类电商 Zappos 刚刚起步时,创始人 Nick Swinmurn 把本地商店鞋子的照片放在网站上,来衡量人们在线购买鞋子的需求。当有人下单时,他再去把鞋买回来。这种方法虽然规模很小,但是能让你能够在产品设计的关键阶段跟消费者保持良好的交流,了解消费者使用网站时的一手信息,更快捷地发现和解决现实交易中消费者遇到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产品够好,谁在乎背后是怎么运作的。Zappos 最终非常成功,在 2009 年以 12 亿美元的价格被亚马逊收购。
11. **贵宾式MVP**
贵宾式 MVP 和虚构的 MVP 类似,只不过不是虚构一种产品,而是向特定的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
服装租赁服务Rent the Runway在测试他们的商业模式时,为在校女大学生提供面对面服务,每个人在租裙子之前能够试穿。Rent the Runway 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大量顾客的真实反馈以及付费的意愿。
12. **数码原型**
实物模型、线框以及原型可以展示产品的功能,模拟实际的使用情况。这些原型既可以是低保真度的框架,也可以是展示实际用户体验截图。
13. **纸质原型**
纸质原型与数码原型类似,既可以是剪切画,也可以是在纸上手绘的框架,用来展示用户使用产品的体验。纸质原型的优势在于,不论是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亦或是投资者、最终用户都可以利用。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因为它给你的就是实际产品的缩影。对于手机、椅子等实体产品的开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
14. **单一功能的MVP**
在做最小化可行产品时,专注某个单一功能会更加节约开发时间和精力,避免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让他们关注到产品的主要功能。Foursquare 在上线之初只是为了让用户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签到。他们的第一版 app 也仅有这一个简单的功能。Buffer最初就是定时发 Twitter,每个用户只能绑定一个 Twitter 账号。这种限制帮你缩小了早期用户的范围,让你关注更重要的问题,比如测试产品是否适应市场等,而不要担心乱七八糟的事情。
15. **预售页面**
预售与众筹类似,帮你找到潜在客户,甚至在你的产品开发出来之前就吸引他们购买。比如说 Oculus Rift 这款 VR 设备,在开发者版本投产之前就发布了预售页面。很多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的项目也是以预售的形式进行。通过预售,你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到底有多大,考虑是否还要继续项目。预售所面临的挑战在于能否如约发货。没有人喜欢虚无缥缈的东西,消费者给了你信念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你必须对他们负责,不能辜负了他们。
从某些方面来说,开发 MVP 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进行产品迭代、验证需求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测试 MVP 时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细节**,根据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的方法。最终,你需要将验证过的 MVP 转变成真正的产品,接受市场的考验。
---
下面来看一些**著名产品的MVP案例**
- **Dropbox** :同步云存储服务Dropbox的创意始于创始人德鲁·休斯顿(Drew Houston)自己上下班时的痛点:无法用移动设备获取电脑中的文件。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克服重大的技术障碍,且投入成本暂时无法预估。而德鲁·休斯顿选择在目标人群高度集中的新闻推荐平台Digg.com上发布了一则充满极客俚语的宣传视频,“虚构”了Dropbox的产品功能,以此判断是否有人为这个创意买账。结果这段3分钟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兴趣,经过投票很快便蹿升到当日热文榜单首位,吸引了几十万人访问视频中显示的着陆页。愿意排队等候产品问世的用户数量从5000人猛增至75000人。正是在这样积极的反馈下,德鲁·休斯顿才最终确定要让Dropbox诞生。
- **Groupon**:团购服务鼻祖Groupon的创始人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原本希望将公司做成一个“集体行动平台”,把用户聚在一起解决为公益事业筹款或是抵制侵权零售商的问题,但市场太过狭窄。于是他决定转型做团购。团购版的Groupon最初相当粗糙,使用的是开源的博客程序WordPress搭建,商品详情由运营人员一个字一个字手动输入,连表单和在线咨询也没有。安德鲁·梅森又用现成的排版软件FileMaker制作PDF礼券,再通过AppleScript脚本发送电子邮件将礼券派送出去,一切都那么的“手工作坊”。验证成果表明,用户明显更喜欢这次转型,很快Groupon一天内就能卖出500份礼券商品。于是他才将部分环节纳入了自动化执行范畴。
- **Zappos**:鞋类电商平台Zappos刚刚起步时,创始人尼克·斯威姆(Nick Swinmurn)并没有建立自己的仓储和物流基地,而是跑到隔壁鞋店拍摄了一批鞋子的照片挂到了网站上。当有人在网上下单时,他再去把鞋子买回来并寄出,通过这种方法来验证人们通过网上购买鞋子的需求。
- **大众点评**:大众点评的创始人张涛最早花了3天时间做出了一个简单的网站页面。当时他没有跟任何饭店签协议,而是直接将旅游手册里的1000多家饭店信息添加到了网站上,就为验证一件事:人们在饭店吃完饭,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意愿到网上点评?这次成功的验证成为大众点评日后商业模式的起点。此外,在验证是否有必要通过技术将声讯电话的语音内容转换成文本显示出来时,他们先选出了两位客服人员“假装”成声讯电话,实则在后台手动输入用户的语音内容。这避免了在效果未知的情况下耗费数月开发出一套失败系统的风险。
- **微信游戏**:为了快速验证游戏策划是否可行,曾负责腾讯微信国民级手游“天天系列”的天美艺游工作室美术负责人Vivi创造出了“暴力拼图法”,即在美术和动画定稿方案正式交付之前,就先用其他近似的图片依据策划“拼凑”出一幅要素视觉稿。具有良好美术素养的制作人和策划员工完全可以通过拼图,感受到最终的效果,一旦发现方案不可行便“尽快放弃,不再纠结”。
- **聚美优品**的移动开发团队在探索如何实现“陪用户一起变美”的目标时,其中一个备选方案叫“女神进化史”,即鼓励用户分享自己变美前后的对比照片给大家看,并且这些上传的照片可以按照热度排序。经过讨论,团队决定先开发MVP验证创意是否可行。他们利用聚美优品的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女神”变美前后的照片和方法,文末鼓励广大粉丝参与分享自己的照片并附上活动详情链接。经过观测,事实很残酷,虽然有22.51%的人对这篇文章感兴趣,但没有人点击链接查看活动细则,更别提参与和传播了。这次失败的尝试让聚美优品团队认识到:女性用户对这类分享“女神”照片的活动兴趣不大,或许她们并不愿意晒出自己真正的丑照。最终这个方案作罢,团队并没有把宝贵的资源投入在一个不靠谱的方向上。
- **"悠泊”** 是一家致力于解决大街上停车难问题的代客泊车服务公司,在将产品构想落实成移动应用之前,他们花费了一周时间开发出了微信上的MVP,以此来验证一个基本假设:用户是否愿意把自己的车托付给别人?
悠泊在早期MVP版本中共提供了四个基本功能:“一键停车”、“我要取车”、“查看车辆状态”以及“绑定手机”号。开发完成后的第一周,他们没有向外推,而是邀请了公司内部和邻居公司的所有有车一族来体验。这个版本被他们自己戏称为“产检”版。通过一周时间收集和处理这批种子用户的反馈,产品得到了优化。第二周,他们决定举着印有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牌子到附近特别堵车的医院门口去招揽真实用户试用。结果,第一天就在朝阳医院门口接到了10个订单。在这场线下推广中,微信成功地扮演了简易入口的角色。
通过微信的快速验证,客户群体的特征渐渐显现,悠泊才正式将微信上的MVP开发成了原生的APP应用。
## 第2章:创业的记分牌
#### 2.1 什么是好的数据指标?
衡量好坏的一些重要准则:
- 好的数据指标是**比较性**的:
如果能比较某数据指标在不同的时间段、用户群体、竞争产品之间的表现,就能更好的洞察产品的实际走向。
- 好的数据指标是**简单易懂**的:
如果人不能很容易记住或讨论指标,那么通过改变它来改变公司的作为很困难。
- 好的数据指标是一个**比率**
比率之所以是一个好的指标,有以下几个原因:
a.比率的可操作性强,是行动的向导
b.比率是一个天生的比较性指标
c.比率还适用于各种因素间的相生和相克(正相关和负相关)。
- 好的指标会**改变行为**:
这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随着指标的变化,你是否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数据指标之间的耦合现象也值得注意,例如转化率是和购买所需时间绑定的;二者结合可以的出很多关于现金流的信息。类似地,病毒传播系数和病毒传播周期共同推动产品的普及率。
### 2.2 找到正确的数据指标,有五点需要牢记:
**1)定性指标与量化指标**
**量化指标**:涉及很多数值和统计数据,提供可靠的量化结果。(如电影评分、比赛的比分)
**定性指标**:杂乱的、主观的、不精确的,极难量化;(类似从采访、辩论中得到的信息)
定量数据排斥主观因素,回答“什么”和 “多少” ;
定性数据吸纳主观因素,回答“为什么”。
定量数据创业初期很难获得;
定性数据对采访者的询问要求高,不能有引导性或者因个人表现影响受访者。
**2)虚荣指标与可付诸行动指标**
**虚荣指标**表面上很美,但不能为公司带来丝毫的改变;
**可付诸行动指标**:可以帮助选出一个行动方案,从而指导你的商业行为。关键在于:你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行动。
如果有一个数据,却不知道如何根据它采取行动,该数据就仅仅是一个虚荣指标。每当看到一个指标,就应该下意识问自己:“依据这个指标,我如何改变当前的商业行为?”
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么就不用纠结这个指标了。
例如,“总用户注册数”就是一个虚荣指标,这个数字只会随着时间增长。
”总活跃用户数”稍微好些,但前提是对“活跃用户”定义正确,否则还是一个虚荣指标。
真正应该关注的可付诸行动指标,是“活跃用户占总用户数的百分比”(活跃用户占比)。这个指标揭示了产品的用户参与度。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单位时间内新用户的数量”(或“新用户增速”),它对比较不同营销手段的优劣往往很有帮助。
**8个需要提防的虚荣指标:**
1)点击量
2)页面浏览量(PV值)
3)访问量
4)独立访客数
5)粉丝/好友/赞的数量
6)网站停留时间/浏览页数
7)收集到的用户邮件地址数量
8)下载量
**3)探索性指标与报告性指标**
**探索性指标**:是推测性的;
**报告性指标**:时刻对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性活动保持信息通畅、步调一致。
唐纳德理论: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 我们知道我们知道的,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不确定的事实,要经过数据的检验)
- 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意味着某种度量行为(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一类指标的具体值,所以要度量。这类指标可用于核算或衡量试验的结果)
- 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直觉,需要评估并训练以提高效率)
- 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是探索,蕴含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创业的关键,如妈妈圈)
数据分析在唐纳德理论中的**应用**:
1)检验手头上的事实和假设,以确保不是在自欺欺人,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2)验证我们的直觉,把假设变成证据;
3)为业务预测表、瀑布式开发流程图和董事会议提供数据;
4)帮助我们发现黄金机遇,大展宏图。
**案例分析:“妈妈圈”的成功之路**
在”朋友圈”拥有1000万用户时,发现一个问题:只有很少的用户在真正地使用这个产品解决:
1、麦克探寻背后原因,首先搞清楚用户们做了什么,进行探索性分析,发现妈妈群体在其他群体活跃度较低的情况下,撑起整个产品的用户参与度。
2、调整产品重心,做出关键转型,发布产品“妈妈圈”
**总结:**
- “朋友圈”出现在正确的时间(FaceBook刚启动开放平台)和正确的地点(FaceBook站内应用),只是找错了市场。
- 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模式和理想行为的分布,发觉高活跃度用户的共同点,找到与自身相匹配的市场 。
- 找准目标后,不遗余力聚焦,直至更改产品名称。
**数据分析启示**
想要让社区产品极速启动就需要相当高的用户参与度。不温不火的用户没办法让你的产品直冲云霄。
更好的做法是:在一个更小的、更容易触及的目标市场中培养更多具有黏性的高活跃度用户。病毒式传播需要专注。
**4)先见性指标与后见性指标**
**先见性指标**:用于预言未来;(比如,透过“销售漏斗”中现有的潜在客户数,大致预测将来所能获得的新客户数。)
**后见性指标**:解释过去,能提示问题的所在。(比如,用户流失(及某一时间段内离开某产品或服务的客户量))
创业之初,所拥有的数据不足以预测未来,这时先关注后见性数据。如果要启用先见性数据,需要首先进行同期群分析并比较客户对照组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
有关账号注销和产品退货的数据是很重要的指标,只是比较滞后。用户流失量是很重要的数据指标。
“指示剂”无处不在,在一个企业级软件公司,就销售业绩而言,季度订单量是一个后见性指标,而新增潜在客户量是一个先见性指标。任何一个在B2B销售领域工作过的人都会告诉你,除了培养有价值的潜在客户外,还需要对潜在客户转化率和销售周期有很好的把握。
在一个公司中,某一团队的后见性指标有时是另一个团队的先见性指标。例如,季度订单量对于销售部门来说是一个后见性指标,对于财务部门来说,是一个可以指示营收预期的先见性指标。
**5)相关性指标与因果性指标**
**相关性指标**:两个指标总是一同变化
**因果性指标**:其中一个指标的变化会导致另一个指标的变化。
发现相关性可以帮助发现未来;
发现因果性可以帮之改变未来;
**关键绩效指标:KPI**
**移动的目标**
**案例**:HighScore House 对“活跃用户”的定义
1、首先发布最小可行化产品,邀请几百个志愿者参与内部测试。
2、几位创始人,为最小化产品的成功下了定义:家长和孩子没人使用产品至少四次。达到这个阈值的家庭称为“活跃用户”。
3、问题:一个多月过去,活跃家庭的百分比比预期的目标要低,继续试验,提高用户参与度
4、但是还是不能说:产品成功了
5、创始人之一,打电话,和那些已经注册但是不活跃的家长们开始沟通,这中间很多人都对产品给予正面评价,认可产品的价值。认识到一开始设定的划分活跃/非活跃用户的准绳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用户的参与度。
**总结:**
1、HighScore House团队过早、过于激进地划了一条用于区分用户活跃度的准绳----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通过快速试验提高用户活跃度的数量,但活跃用户的百分比总体没有提高。
3、拿起电话联系客户,发现那些低于假设“活跃度”阈值的用户能够从产品中获取很大的价值。
**数据分析启示**
1、首先了解自己的客户
2、尽早做出一些假设并定下你认为可称为“成功”的目标,但切忌在试验中迷失自己。
### 2.3 测试
**市场细分、同期群分析、A/B测试和多变量分析**
测试是精益数据分析的灵魂。通常测试就是通过市场细分、同期群分析或A/B测试来比较两个样本的不同。
- **市场细分**
细分市场就是一群拥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然后比较各个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
- **同期群分析**
比较的是相似群体随时间的变化。产品会随着开发和测试而不断迭代,这就导致在产品发布第一周加入的用户和后来加入的用户有着不同的体验。
每一组用户构成一个同期群,参与整个试验过程。通过比较不同的同期群,可以获知:从总体上看,关键指标的表现是否越来越好了。
**案例:**
同期群分析使你能够观察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客户的行为模式,而非忽略个体的自然生命周期,对所有客户一刀切。
同期群分析使用于营收、客户流失率、口碑的病毒式传播、客户支持成本等任何你关注的数据指标。
- **A/B测试**
比较不同群体的同期群试验被称为纵向研究,因为数据是沿着客户群体的自然生命周期收集的。
横向研究指在同一时间段对不同被试群体提供不同的体验。
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仅考虑体验中的某一属性对被试用户的影响,就是A/B测试。
**A/B测试有一个软肋**:只有用户量巨大的大型网站能对单一的元素进行测试并迅速得到答案。如果没有庞大的用户量,将需要测试很多因素。进行一连串的单独测试会延长你走向成熟的周期。
- **多变量分析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联合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同时对多个属性进行测试,其原理为,用统计学方法剥离出单个影响因子与结果中某一项指标提升的相关性。
::: hljs-center

:::
## 第3章:你把生命献给谁
**精益画布**
精益画布是呈现在一张纸上的可视化简明商业企划书。(似乎可以参考这个思路做产品分析)
::: hljs-center

:::
**1.问题**
提出三个你认为该产品解决的最核心的痛点,从而提出该产品的商业目标。
例如摩拜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近距离的通行问题,打车贵,开车麻烦,走路又远。自己骑自行车维护管理又比较麻烦。
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是,“一款好的产品,所解决的痛点一定可以迎合人性七宗罪中的一种。”七宗罪指的是: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骄傲。这其中确实有些合理之处,因为贪婪,产生了团购功能,红包功能,秒杀返现等等。因为嫉妒和骄傲,有了会员等级,勋章系统,排名和朋友圈等等。因为好色,有了直播,打赏,摇一摇等等需求。能够满足人性深处最原始的初衷,就不怕没有用户使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同样,痛点需要能够对应到人的当前需求,基于此开发出的产品才是真正能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
**2.客户群体分类**
项目干系人范围很广,参与项目,受项目影响的人都是项目的干系人,但用户只是其中一部分,而核心用户更是重中之重。对核心用户进行分析,收集他们的信息,背景以及痛点等等,就能清楚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的发展以及产品聚焦在哪个部分重点发展,这对我们分析一个产品以及开发一个产品都是重要的参考。
产品的初期目标是找出典型的早期用户,而不是主流客户。
**3.独特卖点**
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地方就是独特卖点,一款产品一定有自己的独特卖点,分析该类问题时,可以用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竞品分析的基础上思考,既然有同类产品的情况下,用户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款产品,优势在哪,找到这个优势并且继续把它扩大,就是产品继续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是从客户问题入手,产品解决了客户什么样的棘手问题等等。如:
- 暴风影音:任何格式都能播放的媒体播放器。
- 百度:最懂中文的搜索引擎。
上述两个例子就是找到了产品的独特卖点,并用一句话来进行概况,这样当你再向他人介绍产品时,别人能够从一句话中马上清楚这是一个做什么用的产品,并能知道大概的体验如何。同样也可以通过同类产品的横向比较来描述,如:
- 微博:中国的Twitter
- 滴滴:中国的Uber
**4.门槛优势/竞争壁垒**
一款产品想要在一段时间内不被模仿和超越,就要形成自己的壁垒。如产品所需资金成本很高,技术难度大,模仿成本高,或是具有专利在手,其他企业想要进入需通过你的专利授权,以及关系和数据的独家,一般企业难以获得等等,这些都是竞争壁垒。
但大多数产品可能在资源上并不能得到明显的优势,那么再产品的构建上,依然能够建立壁垒。比如,将工具加上内容,形成渠道,类似于现在各大app市场,它既是一款能够下载软件的工具,同时又能通过渠道优势,将大部分的app都吸引过来,从而形成一定的壁垒,新加入的产品即便能够做到下载软件的功能,但由于不具有大量的app积累,没有内容最终依旧无法成功。
如果工具加内容再加上社交,那么一款工具最终会形成一个平台,乃至生态圈。比如微信,在技术上面完全能够被模仿,但却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预见到,不会有超越他的同类产品,因为微信已经包括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又通过社交把人联系起来,承载了生活的绝大部分,这些内容,不是一天两天能模仿出来的。
**你该把生命献给谁:**
::: hljs-center

:::
## 第4章:以数据为导向与通过数据获得信息
滥用数据容易导致局部优化,进而忽视大局,这是极其危险乃至致命的。
人类提供灵感,机器负责验证
**10条需要避免的数据圈套:**
- 假设数据没有噪声 (分析前先好好检查你的数据是否有效、实用)
- 忘记归一化 (如统计一个热门婚礼目的地列表。你大可以统计每个城市每年有多少人乘坐飞机来结婚,但如果不根据该城市每年的旅客量进行归一化,你得到的只会是一个热门旅游城市列表)
- 排除异常点 (程序刷流量)
- 包括异常点
- 忽略季节性 (考虑一天中不同时间、一周中星期几、一年中不同月份对数据的影响)
- 抛开基数谈增长
- 数据呕吐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数据对你更重要,那么即使你的数据统计版再大也没有用)
- 谎报军情的指标 (对异常数据的识别阈值设置的过于敏感导致警报不停)
- “不是在这收集”的综合征 (多来源的数据相互结合)
- 关注噪音